【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绝望的思想者,城堡的挑战者——谈《城堡》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K到村子里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泞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了。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

——《城堡》第一章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奥匈帝国管辖的布拉格。卡夫卡是西方近代伟大作家中最独特的一位:他终生都是个“业余作家”,他的正式职业是保险公司的职员;此外,作为作家的卡夫卡,他在生前几乎不为人知。

卡夫卡传世的小说有《美国》、《审判》和《城堡》三部长篇,均未完成。短篇小说77篇。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反抗三部曲”。17岁的《美国》中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30岁的《审判》中的主人公约瑟夫·K,30多岁的《城堡》中的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这三个人物是同一性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具体展现和发展。土地测量员K的故事没有完结,这就意味着,反抗和挑战没有结束,没有结局。

《城堡》写于1922年,全书未完成,但它是卡夫卡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卡夫卡姓的第一个字母是K)只身一个来到城堡外面,想进去见城堡的最高统治者,请求他批准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安家落户。他在下雪的后半夜到达城堡附近,住进一个客栈。然后,他想方设法进入城堡:先找了一个向导巴纳巴斯,走了整整一天仍然没有进去;后来,他改变手段,勾引城堡官员的情妇;找村长,给学校当员工等等。手段用尽,他却始终没有进入城堡,无法见到最高长官。

在这篇小说里,“城堡”是制度的象征,K是一个反抗者和挑战者的化身。他老练而成熟,明确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主动去城堡挑战,试图改变那个现存的制度。他是一位进攻者,他的口号是“以法制反对统治”。

但是,K一住进客栈,就处在了制度的监视之中——官方机构不会轻易地让一个陌生人靠近自己而不受控制。这样,K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如果他不放弃挑战的念头,就必须鼓起勇气准备孤军奋战。他知道自己逃避不了制度对他的监视,对此不再存有任何幻想,因为城堡里的人知道关于他的一切重要情况。他没有觉得制度统治的存在是一桩天经地义的事,他是为要求自由(在村子中落户)而斗争的。他也希望找到“值得尊敬”的人作为同盟者,但他找到的人除了性伙伴之外,根本不可能成为同盟者。

城堡是清晰可见的统治制度。当K进入城堡的要求被拒绝后,他没有气馁,依然沉着冷静,一心一意追求进入城堡的目标,任何挫折都不能使他放弃这个目标。他成了反抗制度的代表人物。同伴们离他而去,处境的孤立,社会地位的下降,变成他人的奴仆,这一切都没有使K失去勇气。

K虽然一度被诱惑,但没有被诱惑到去赞同制度的地步。他追求的目标是自由和公正,不需要有人作榜样。他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终于失败了,但他还是说服并感染了汉斯·布鲁翁斯威克。汉斯最终也想成为一个“像K这样的男子汉”。

《城堡》客观上的未完成却完成了拒绝告诉我们K的结局的意图。但也正是这一点,却告诉了我们结局:K有自己的弱点,他不善于寻找同盟者。但是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强壮的人,将会长久坚持下去,不会被制度征服。整个故事实际上要告诉我们的是:个体对制度的统治总会起来反抗和挑战的;反抗和挑战几乎没有胜利的希望,因为这是由个体所处的历史状况造成的。尽管如此,个体却不会被制度征服。他可能承认自己的失败,但会坚持下去。挑战和反抗是永远没有结局的,但其意义不在结局而在行动本身。

在这里,我们其实还要看到,卡夫卡是把文学看作是一件纯属个人的事情、看作向自己、向社会、制度、法律挑战的武器。他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光怪陆离、充满奇妙象征物、陌生而荒谬、忧郁沉重而又黑暗的世界,让我们在其中观察他人和自己,观察社会制度和法律。他也许是决心让我们恐惧和绝望,也许是决心让我们在异化和荒诞面前惊醒和觉悟,也许是决心让我们一样也起来向“城堡”反抗和挑战……总之,这一切,都是可以从土地测量员K身上读出来的思想和精神。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