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热锅上的家庭: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作者: [美] 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

专题: 简友广场 想法 读书 朋朋精选
作者:刘书朋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4-07 17:40:56  阅读:149   网上投稿

。。原作名: 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

。。ISBN: 9787550238909

。。内容简介。。

以往,我们把心理问题归咎于个人、创伤和原生家庭,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突破创伤性经历和童年问题。

可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自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奥古斯都·纳皮尔,1938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后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系,并参与了儿童与家庭研究计划。目前在亚特兰大负责一个家庭治疗工作室,经常与同样是心理治疗师的妻子一起为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多年来一直在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

卡尔·惠特克,1912年生于纽约,雪城大学医学博士,在路易斯维尔大学接受精神医学训练。1955年参与开办了亚特兰大精神病诊所,开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并研究他们的家庭。1965年成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精神医学教授,在那里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曾在很多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了多本心理学教材。

◎ 译者简介

李瑞玲,台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东吴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影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任教于东吴大学心理学系。

。。短评。。

#
40周年纪念版,全新设计。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倾情作序推荐,樊登读书会收听收看量破1300万,40年长销不衰的原生家庭经典著作. 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 家人不必孤军奋战,家庭可以有难同当

#

一本小说式的案例,让人得以深入的探究家庭治疗的全过程,体会每个人心里变化。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无论是没有成熟就结婚,还是成熟后再结婚,总归是要经历孤独的自我成长,学会看见自己,拥抱自己。婚姻不是彼岸,把幸福快乐的梦想交给另一半是不现实的,婚姻是双方不断努力共同获得救赎。好工作也不是彼岸,买房不是,谦虚学习的心态或许是。

#

对于非心理治疗方向的人来读的话,最重要的大概是需要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一个人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能量突破与父母相处带来的心理压力与习惯,一个人必须意识到只有自己能够独立地平稳生活,才能与伴侣生活的更好,而身为父母,应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压力,双方之间的交流问题不能狡猾伪装成亲子问题。当然,这一切都意味着艰难的前行,反复的过程,以及寻找合适的支持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始终支持自己,不成为傀儡,不做一个单纯讨人喜爱的芭比。

#

如果有任何一个离婚的种子是事先埋下的,那很可能就是在个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便一头栽进婚姻这件事。虽然研究指出,晚婚的夫妻维持长久婚姻的机会较大,但年龄可不是唯一的变项。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是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两个人都必须发觉他或她能够忍受最基本的焦虑,那就是,在这个可怕的世界上,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忍受”之中,个人将获得相当的自信、自觉及对自我的忠诚,这些都是与另一个人建立稳固关系的先决条件。即使童年时期曾经历若干不幸,这段独立自主的时期仍可看作是“生活经验的治疗”。

引自 17.2 离婚是预谋的结局

#

她了解,一个童年时期受到父母强烈攻击的人,终其一生都将陷入沮丧和不断挣扎中。

引自第301页

#

因为大多数人,包括心理治疗师在内,都是抱 着一个美式的婚姻梦想而结的婚,以为婚姻能使我们得到呵护、照顾、关爱和理解,甚至得到一些在原生家庭里都没有获得的甜蜜和希望。 以为婚姻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自尊,使生活更容易、更安全。在婚姻刚开始时的确如此,夫妻可以形成一个关系紧密、互相依赖的统一体,以各种方式相互扶持,例如劝告、同情、抚慰、教导等,好像彼此都有很多可以给予对方。

#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结婚时两个人是否都已经历过一番心理空间的磨练;在这段历程中他们独自与生命格斗,四无依傍只有靠自己,并且发现自己可以战胜孤独的恐惧。两个人都必须发觉他能够忍受最基本的焦虑,那就是,在这个可怕的世界上,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忍受”之中,个人获得相当的自信、自觉及对自我的忠诚,这些都是与另外一个人建立稳固关系的先决条件。

引自第249页

这点太重要了。五颗星铭记。

许多人因为太早结婚而失去了这种从孤独中净化自我,以及寻求更多自信的机会。他们只草草瞄了眼外在的世界,就十万火急地抓住一个伴侣。他们在婚姻中寻找足以替代原生家庭安全感的东西,即借婚姻逃离孤独。他们并不清楚,这么快从一个家庭逃到另一个家庭,很容易将他们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挫折也转移到新的婚姻里。

引自第249页

以下是另外一件事。

……一个人对认同感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这问题已经超越快乐或痛苦的范围。受虐待的儿童宁可待在施虐父母身边,也不愿到寄养家庭去,等到他长大后也一样可能虐待自己的子女,尽管他极其憎恨自己的遭遇。一个人所知道的形式就是——他所认知的形式。

引自第249页

比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北京雾霾我们仍然不离不弃。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