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12位作家笔下的新年与今日春节(二)

07、老舍

舒庆春

1951年,老舍写就《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古老的歌谣,说的就是老舍笔下的新年开头了。

《北京的春节》:“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林语堂《庆祝旧历元旦》里写的:“最奇怪的是中国劳古女人也清闲了,嚼着瓜子,不洗衣,不烧饭,甚至拿一把菜dao都不肯。”

林语堂认为动dao剪等是不吉利的迷信,在老舍看来:“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dao都不愿动一动。”可见同样的事,立场、观点不同,结论也就会不一样。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现在过年,林语堂笔下的“中国劳古女人”可说是完全解放了。若不想烧饭,只要在手机上点点,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就会送到家里。还有的人们,干脆一大家子就上饭店团年。老舍说的守岁,便可能是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不睡。

08、冰心

谢婉莹

过年,在冰心《童年的春节》里是这样叙述的:“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做“春节”的。”

春节,在冰心的童年时期,似乎还是个新名词。但不管是新年,还是春节,对那时孩子们来说,都意味着有糖吃,有新衣服穿,还有鞭炮放。

“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这就是冰心童年时的年味,多么纯真!一个小小鞭炮,竟能带来如此的乐趣。而另外一件事,也让冰心记忆深刻:“据说是祭zao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zao爷的嘴糊上,使得他上添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

冰心记忆的zao爷,在丰子恺的《过年》说的是:将灶君的申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 上添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由此可见,zao爷在民间的受重视程度。想想这zao爷也是辛苦,好不容易逢过年上个添,结果还是身负重托。现在家里都用电磁炉、煤气灶了,可有些人还是不忘年前给zao爷上个香,这或许也是中国民俗年文化的一部分。

《童年的春节》冰心说:“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过年了,也希望各个家庭人丁兴旺。

09、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向我们讲述了小城家乡,别开生面的春节习俗。“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湘西过年的“送灯”,与冰心所言的福州“送灯”,形式上完全不同。“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沈从文笔下这种“送灯”或叫“玩灯”的春节习俗,不知现在是否还在流传,至少在《忆湘西过年》里,还可以感受到那“焦头烂额,精疲力尽”的热闹场面。

正如沈从文在《忆湘西过年》开头写道:“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Long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

偏远而又人口偏少的小县城,过年的阵仗却在湘西久负盛誉;这样的年味,在作者心里,究竟有着怎样浓烈的感受。“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砲仗焰火中消磨。”

10、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这样说:“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

看来梁实秋对过年还是有点意见。“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

梁实秋这两问?一下子扯出:“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这都不算什么。“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真是童言无忌。

更令他觉得忿忿不平的是:“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还有就是吃:“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难怪梁实秋对过年不特别喜欢,尤其对“磕头虫儿”更是深恶痛绝。因此,梁实秋在回忆“童时过年风景”时,满满的都是要除旧革新的念头。

11、张爱玲

张爱玲

《异乡记》是张爱玲生前没有完成的遗稿,其中部分内容被整理为《刹猪过年》。

“快过年了,村子里每天总有一两家人家刹猪。我每天天不亮就给遥远的猪的长鸣所惊醒,那声音像凄厉沙嗄的哨子。”

张爱玲家世显赫,她的祖父与外曾祖父分别为张佩纶与李鸿章。她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取得高度文学成就。张爱玲为什么会在农村过年,并写下这篇文章,据说是在寻找胡兰成路上的见闻。

“尖dao戳入猪的咽喉,它的叫声也并没有改变,只是一声声地叫下去。直到最后,它短短地咕噜了一声,像是老年人的叹息,表示这班人是无理可喻的。从此就沉默了。”

很难想象这段文字出自张爱玲的笔下,毕竟刹猪是很多女子看都不敢看一眼的事,何况是出身名门的她。《刹猪过年》的笔触直插人心,描述细致入微。

“几只鸡,先是咯咯叫着跑开了,后来又回来了,脖子一探一探的,提心吊胆四处踏逻。但是鸡这样东西,本来就活得提心吊胆的。”

猪和鸡等,过年似乎都难逃被宰刹的厄运。张爱玲的《刹猪过年》,在鲁迅的《祝福》里更早地写道: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刹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用动物被宰杀的厄运,拜求人们的好运气,难怪张爱玲在《刹猪过年》里:“表示这班人是无理可喻的。”

12、莫言

莫言

过年吃饺子,对莫言来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回忆。他与不特别喜欢过年的梁实秋,形成显明的对比。莫言在《过去的年》中说: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

过年,在那个粮食紧缺的年代,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简直就是一种期盼。“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

腊八和辞灶,是新年的递进过程。“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最后,“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莫言的幸福时光降临。

“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在《过去的年》里,有两件事比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还有意思。一是祭灶时,“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

另一件是叫花子大年夜扮财神乞讨,好不容易乞满了一小瓦罐,高兴地挑着回到家时,才发现瓦罐的底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

莫言在《过去的年》最后写道:“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确实如此,从曹雪芹、鲁迅、周作人、胡适、林语堂、丰子恺、老舍、冰心、沈从文、梁实秋、张爱玲等到莫言,这历史都翻好几篇了。可无论这时光经历了多少代,过年,还将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继续传承下去。再次祝福所有人:新春愉快、财源广进。

附录

7)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长篇小说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代表话剧为《龙须沟》、《茶馆》。

8)冰心(1900 年 10 月 5 日—1999 年 2 月 28 日)。本名谢婉莹,中国现代作家。

9)沈从文(1902 年 12 月 28 日— 1988 年 5 月 10 )中国现代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专家。

10)梁实秋( 1903 年 1 月 6 日—1987 年 11 月 3 日)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辞书学家、翻译家。

11)张爱玲(1920 年 9 月 30 日—1995 年 9 月 8 日)定居于美国的散文家、小说家、剧本作家及剧本评论家。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12)莫言(1955 年 2 月 17 日—),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硕士,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育婴坊编写于1/30/2022年夏威夷檀香山

#中国文学#

#育婴坊夏威夷—呵护宝贝,不泯童心;喜欢自驾游,四处看世界。#

    相关美文阅读: